-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栏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数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物[08/31]
小学改5年,高中改2年,“缩短教育学制”错在哪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随着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卷入学历竞争中去。过度的学历竞争,带来“高学历、低就业”的特殊社会现象。一个明显的表征在于,由于过
随着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卷入学历竞争中去。过度的学历竞争,带来“高学历、低就业”的特殊社会现象。一个明显的表征在于,由于过度教育的普遍存在,在就业市场上带来了薪酬惩罚。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12年的基础教育,可以缩短吗?
不久前有关缩短教育学制的话题引发社会热议,方案为小学由6年制改为5年,高中由3年制改为2年,推行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十年义务教育。
缩短学制后,学生成长加速,不仅能有效减轻家庭负担、降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让人才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等社会负担。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
设想
我国学制从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并非一成不变,但“6+3+3学制”始终是主流。
从1964年开始,我国学制调整为“6+3+3”,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然,近年来各地也有对学制调整的探索,比如9年义务教育,有的省市实行“6+3”学制,有的省市实行“5+4”学制,还有的省市选择极个别学校探索10年完成小学到高中的一体化学习。
现行基础教育12年制被指略长,原因在于过多时间耗在升学考试上。在升学竞争中,不少小学5年级完成教学任务,6年级参加小升初考试。
而且初中、高中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人为地将六年的基础教育切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被认为破坏了中学教学的联系性。
早在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对中小学学制改革建言,建议实行“十年一贯制”,让每个孩子享受十年义务教育,实现快乐学习。
另一方面,按照现行基础教育12年制,6岁入学的孩子,完成基础教育已年满18周岁。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就是成年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能够独立生活和工作。
可现在18周岁的成年人还被认为是个宝宝,高中毕业正准备上大学,如果继续读硕士、博士,毕业时差不多就二十八九岁了。
建议缩短学制的声音认为,18岁才刚刚完成基础教育,继续上学又会导致进入社会较晚,最终导致有效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的时间较短。
现实
设想如此丰满,现实条件还需要种种考量。
2020年底,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180号(教育类189号)提案中建议缩短基础教育年限,扩大义务教育范围,教育部对此作出了答复: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缩短学制看似降低了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过问题不应这么直观来看,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经费并不显宽裕,也不可省俭着花。
各级教育中义务教育经费占比最高,超过一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占到52.7%,四年始终保持在53%左右。
教育部指出,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11年实现全面普及,距今不到10年,巩固普及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
这意味着义务教育还必须持续加大投入,在经费分配上做加法,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上保基本,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找突破。
如果再加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的花销就成了绝对的大头。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分别为亿元、7730亿元,合计占比超过60%。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是近年大力推进的举措之一,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2%,已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
当然,不少专家认为,当前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一定难度,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尚无办法支撑全国所有高中都划归义务教育。
从地方具体实践来看,教育部指出,部分地区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都已经难以为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导向
缩短学制,人才速成,适龄青年得以早早进入就业市场,但年轻人并不这么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我国当前存在学历高消费问题,学历高消费才是最大的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
随着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卷入学历竞争中去。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zonghexinwen/2021/0321/915.html
上一篇:教育扶贫 传递力量 孕育希望
下一篇:“劳动大学”教育实践研究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