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栏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数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物[08/31]
教育扶贫 传递力量 孕育希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图①:傅廷栋在油菜试验基地。 图②:支月英给孩子们指导作业。 图③:吕秀兰开展果树种植技术培训。 图④:姚建民指导宁夏海原县“万亩旱地渗水地膜谷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图①:傅廷栋在油菜试验基地。
图②:支月英给孩子们指导作业。
图③:吕秀兰开展果树种植技术培训。
图④:姚建民指导宁夏海原县“万亩旱地渗水地膜谷子示范田”的后期管理。
图⑤:陈立群跟学生们在一起。
图⑥:张骅走访贫困户。
资料照片
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本版报道6位教育系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编 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为农民做些事,比什么都高兴”
本报记者 张 烁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大清早,一身农民打扮的傅廷栋院士又下田了,他今年已83岁高龄,要是赶上下雨,沾满泥的胶鞋好几斤重。“现在年纪大了,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以前都是8个小时。”傅廷栋一口广东口音,笑呵呵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是世界油菜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他育成优质杂交油菜品种15个,累计推广“杂优+双低”油菜近1亿亩,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金灿灿的油菜花不仅美如画,更成为“致富花”。农民们不会忘记,1999年,傅廷栋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油菜田,手把手地带领大家种植低芥酸、低硫苷的杂交油菜。
“原来的油菜品种高芥酸、高硫苷,菜籽油质量差。现在,‘双低'菜籽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量高、收益好,品质接近橄榄油。”傅廷栋说。科技的力量让农民们心服口服,原来的油菜亩产90多公斤,现在突破200公斤!21年来,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品种全部实现优质化。
60多年来,傅廷栋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农业应用研究就得围着农民打转!”在西北,傅廷栋发现小麦一年种一季有余、种两季不足,7月麦收后地就荒着,容易水土流失,同时,冬天牲畜的饲料也十分紧缺。
能不能种植一种饲料油菜?傅廷栋着手实验。1999年,“华协1号”试种成功,生长期仅70天左右,亩产饲料3—4吨,能供应生产3—4头羊羔的青饲料。从那以后,西北、东北麦收后至严冬来临前2—3个月的秋闲耕地种油菜,蔚然成风。
傅廷栋还把油菜种到了盐碱地上。他筛选出的“饲油2号”等耐盐碱油菜品种,在新疆石河子市的盐碱荒地上亩产青饲料4—5吨,在浙江苍南县的填海荒地上仍能正常生长。目前,麦后复种饲料(绿肥)油菜试验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为精准扶贫作出贡献。
眼看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亩产提高了3倍,总产提高了10倍,达到1400万吨,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有人劝他歇歇,他总是笑着说:“我能够为农民做些事情,比什么都高兴!”
江西省奉新县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远离贫困”
本报记者 丁雅诵
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江西省奉新县乡村教师支月英,40多年来辗转泥洋村小学和白洋教学点两所深山学校,将1000余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出大山,资助2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点亮了大山里的希望。
1980年,怀揣着理想与激情,支月英来到泥洋村小学。可到学校一看,她傻了眼:教室四面透风,只有一块黑板,连课桌椅都是拼凑起来的。恶劣的条件让来这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看到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支月英说。
支月英没有食言。校舍年久失修,她就买来薄膜和钉子,把窗户钉好;孩子们没有课本和文具,她就挑着扁担一趟趟运上山;有家长不让女孩读书,她就挨家挨户把孩子接回来……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了这句话,支月英付出很多。“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几十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我就帮着垫,垫着垫着,有时候连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了,只得去找别人借。”支月英回忆道。为了多赚点钱,支月英曾在双休日、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装车。最惊险的一次,她坐的大货车出了车祸,支月英昏迷了很长时间才醒来,现在脸上还有伤疤。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zonghexinwen/2021/0321/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