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栏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数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物[08/31]
男孩不男缺阳刚之气,该普及“阳刚教育”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福林妈咪 一份“防止男生女性化”的提案,让大家展开激烈辩论。 其实,对于“男孩不男”这一现象,早在十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学者和专家广泛讨论过了。当时这种现象被称为“
文|福林妈咪
一份“防止男生女性化”的提案,让大家展开激烈辩论。
其实,对于“男孩不男”这一现象,早在十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学者和专家广泛讨论过了。当时这种现象被称为“男孩危机”。
著名的教育家孙云晓先生也提到:
男孩面临全方面的危机,其中就有社会危机,主要是男孩缺乏阳刚之气,难以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十年后,类似的论调又重新出现了。
看到如今电视荧幕上很多穿着艳丽的奶油小生,很多人开始担心如今的男孩不男,也有家长不能直视这样的男孩,还怕自己的儿子变娘。
那么,到底这种对男孩的担忧是正确的?还是一种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呢?
01
社会性别是流动的和多元的
什么是社会性别呢?
其实,性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议题,涵盖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诸多学科。
其中,社会性别就是和生理性别相对的,生理性别指的是我们生理上对于性别的界定,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
但是对于社会性别,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后天建构的。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其实性别包含一系列的社会规范,社会态度以及价值观,也就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学习属于自己生理性别的一套知识以及行为。
当我们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就会发现性别其实不是固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接触和学习到的事物也不同,既然是这样,那性别的建构也就是丰富多彩的。
在《性别是流动的吗?》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自己的疑惑:有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个女性,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女性,甚至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男性。
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发现其实我们所谓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在动态流动的,每个人的性别气质都不是僵死的,这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给我们个体造成的错觉。
既然是后天建构的,所以我们的性别是多元的;既然是后天建构的,那么我们的性别也是流动的,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日生日成的。
社会性别的形成会受家庭、朋友、社会等等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存在,父母想要强行干涉也是比较难的。
02
定义男性性格,何尝不是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著名的性别研究专家康奈尔先生曾经把男性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其中霸权性男性气质指的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要求的男性气质,认为男孩或者男性应该坚毅、果敢、强壮等等。
同时,这种男性气质又把对立面,优柔寡断、柔软的气质归于女性。自认为男性必须是理性的,那么女性就是感性的。男性是坚毅果敢的,女性就是优柔寡断的。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就会发现,为什么我们提出“防止男生女性化”?
正如基梅尔教授所说,男性与女性不同的一点就是男性需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男性,而证明的方式就是自绝于女性气质之外,证明自己身上是没有女性气质的。
但实际上,我们发现,霸权性男性气质对于男孩来说是一种伤害。
有研究也发现,男性的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是高于女性的,这是因为很多男性与霸权性男性气质合谋,认为真男人是不屑于表达感情的,不经常发泄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创伤。
另外,也有很多男性很少关注自己的健康,认为去医院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这一点,有没有想到家里那个生病还不去看医生的倔强老父亲?
老一辈很多男性是这样的表现,他们认为看医生就柔弱,有情感也不愿意表达,觉得这样多愁善感像个女人……
所以,作为父母,你愿意强迫你的孩子变成这样吗?
不断地跟他讲:
“不许哭,男子汉哭哭啼啼的,像个什么样子”;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你是男子汉”
……
孩子的情绪不断累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光伤害了自己,还断了你们之间沟通的桥梁。
刚才提到的这些其实都是霸权性男性气质对于男性的伤害。同样这也伤害了女性,比如家庭暴力的产生,也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很多男性担心失去家庭中的地位,丧失男性气质而被被人瞧不起,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了家暴。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zonghexinwen/2021/0318/899.html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 |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 教育研究与实验版面费 | 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发表 | 教育研究与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