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栏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数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物[08/31]
教育孩子,家长需要谨记3不惯2不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宋庆龄说: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家庭。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深远,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孩子未来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坏的家庭教育,却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频
宋庆龄说: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家庭。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深远,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孩子未来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坏的家庭教育,却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频频受挫,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抱憾终身。
但是,一个好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指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多么优秀的环境,也不是指父母需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无原则无底线的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致命毒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正因如此,她常常出现在跟家庭教育有关的话题中,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
她曾说过:“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在大人身上,正确地引导宜早不宜晚,很多家长把细枝末节的东西考虑太过,反而失去了家教的先机。
真正好的教育,需要有包容,也需要有严格,该管的绝不心软,不该管的也绝不强加干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3-6岁,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在孩子6-12岁之间还可以弥补,一旦超过12岁,父母说得话将会毫无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李玫瑾教授提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到“不惯”。
一、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做到3不惯
1.?原则问题不能惯
原则就是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如果对孩子触碰原则的问题视而不见,会导致他今后犯的错越来越大。
动别人东西不能惯,自己喜欢的东西强行占有不能惯,打人骂人不能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如果养成,很可能造成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为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孩子明白触碰原则性问题的严重性,否则,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正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会他们规矩,他们才会成为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才更不容易走弯路、走错路。
2.没有责任心不能惯
责任感也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意识之一。孩子常会在犯错的时候,不敢勇于承认错误,而是想尽办法为自己开脱。这种没有责任感的行为如果任由发展,孩子将来就会变成肆意妄为且毫无担当的人。
因此,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当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学会承担责任。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让他们去逃避,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
3.不尊重他人不能惯
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尊重他人,我们的基本礼貌,当然也是情商高低的体现。
很多时候孩子“童言无忌”,无礼地乱说话,让大家都尴尬。但是很多家长都以孩子还小不懂事,搪塞过去,这样的袒护孩子,孩子永远不会改正。
当孩子在不合适的时候说出不合时宜的话,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并且让孩子道歉。这就是老话说的:“当面教子”。
二、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做到2不管
1.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这就要求每位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得认识到,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竞争。
家长就是太“勤快”,事事都为孩子打点好,甚至穿衣服,吃饭,陪写作业,收拾书包等等,这不是爱,这是害。
这是本属于孩子自己,并且孩子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可是家长就这样“为孩子”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生活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事事依赖父母,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失去了思考,选择,自主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2.孩子能够承受的挫折不管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太过关心,插手太过却形成反效果。比如孩子跟好朋友闹了矛盾,家长不明就里去当和事佬,两个孩子之间的裂痕反而会更深。
其次,家长的介入往往使问题更加复杂,带着成人的价值观判断:“你要让着妹妹”,“人家是客人”——这是两面不讨好的和稀泥方式。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zonghexinwen/2021/022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