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突围磑子坝:一场关乎乡村教育未来的实验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年级的黄武军没来上学。 前一天,他的作业一塌糊涂,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老师气得冲他嚷:“三年级了不识字,四年级上去了照样不识字。家长出去打工是为了什么?”黄武军和

三年级的黄武军没来上学。

前一天,他的作业一塌糊涂,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老师气得冲他嚷:“三年级了不识字,四年级上去了照样不识字。家长出去打工是为了什么?”黄武军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年3月初到10月底,父母都要去新疆打工拾棉花。

上午空闲的时候,赵宏智来到黄武军的家。在老师面前,奶奶开始抱怨孙子不乖,“这里晃一下,那里晃一下”,只有爸爸回来时才听话。“你妈妈只念到小学二年级,出去拾棉花都不会记账,全家人都不会记。”奶奶试图用家人的境遇说服孙子好好学习,黄武军耷拉着脑袋,小声啜泣。

赵宏智开导奶奶:“孩子肯定心里委屈嘛!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

另一边,学校的英语老师李香兰边吃饭边抱怨:“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赵宏智和她探讨,“现在我们以完成作业为出发点,但这有没有可能是恶性循环呢?如果以完成作业为目的,我们有没有别的方式?”

在磑子坝小学,赵宏智是这所村小的“救火队长”、协调员,也是所有人的伙伴。3年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中心主任赵宏智一头扎进深山,在磑子坝小学担任顾问,开始了一场改变乡村教育的实验。

到乡村去

磑子坝藏在群山深处,这个甘南村庄被称为“悬在木轱辘上的村落”,时至今日村民们仍然使用原始的木轮牛车劳作。外人进山,要先乘火车到甘肃天水或岷县,再乘汽车至宕昌县城,经两小时的山路才能辗转来到磑子坝。1500人的村庄仅有1/3的人口常年在村居住,且多为老人和孩子。

赵宏智来到磑子坝时已是冬天。

小学的门窗破破烂烂,教室没有暖气,全校106名学生要挨着冻上课。校园中没有自来水管道也没有食堂,孩子们喝不到热水,中午也不能在学校吃饭。老师的条件同样艰苦,宿舍用煤炉勉强取暖,午餐只能吃方便面。

更让赵宏智觉得糟糕的是,7名授课教师多是过去的民办教师,工资低、教学积极性差。“极度偏远的山村学校条件艰苦,年轻老师不愿来,只有老教师把这里当作养老的学校。”

赵宏智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自来水接入校园,这件在城市中只需要一星期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这里困难重重。

由于地处海拔超过两千米的深山,气候寒冷,入水和排水管道必须要挖深坑埋在地下。起初赵宏智想找人帮忙挖管道,但工人要么说做不了,要么报价虚高。

赵宏智只能自己动手,买了地钻机,趁课余时间去挖坑。实在缺少帮手,赵宏智会花些钱请家长帮忙。最终,八十多米的地下入水管道和两百多米的排水管道他花了三个月才完成。

磑子坝有8个社4个自然村,不少学生上学需要早上5点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中午无法回家吃饭。“冬天吃了冷的不会生病吗,一生病他就不来读书了,不读书成绩就上不去,这是一个循环。”

赵宏智说服校长建食堂。高原寒冷,不适宜建设永久建筑,赵宏智就搭起了板房,买食堂设备。学校没有专门的厨师,他以前在部队里当过司务长,如今在学校里又当起了大师傅,每天给学生、老师做饭。

学生们很少洗澡,赵宏智又搭了一间板房,买了电热水器等设备,定期带孩子们洗澡。教室门窗破烂,教师宿舍破破烂烂,赵宏智自己去改建,加装保温层。“基本找不到人做,只能自己搞。”

硬件改造工程磕磕绊绊,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当地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做这些事情,但赵宏智觉得,吃饭、洗澡不仅是习惯的养成,也关乎最基本的尊严。

教育实验

在磑子坝,大家习惯叫赵宏智“老赵”。

老赵是成都人,当过9年兵,转业后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营业部做了6年职员,后来又在成都的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当执行经理。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条安稳富足的生活轨道。但城市按部就班的生活让赵宏智觉得不舒服,他想去过另外一种生活。

2008年,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招聘支教志愿者的帖子,他当即决定辞掉投资公司的高薪工作,来到云南省玉龙县巨甸镇路西完小支教。

路西完小是一所寄宿制乡村小学,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与全国大多数村小类似,教室、宿舍残破不堪,师资短缺。赵宏智在那里代三、四年级的数学课。一年的支教期很快过去,随着撤点并校,路西完小的老师数量增加了,赵宏智觉得自己应该到更需要志愿者的乡村去。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zonghexinwen/2020/1110/581.html



上一篇:教育实验幼儿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建+”
下一篇:责任督学与教育扶贫 --来自山区学校课题研究后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 |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 教育研究与实验版面费 | 教育研究与实验论文发表 | 教育研究与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