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研究与实验》栏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数据[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征稿[08/31]
- · 《教育研究与实验》刊物[08/31]
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特点及其教育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情绪调节最早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而中学生其年龄作为成长的黄金阶段,对外界事物与人物都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但是若某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则会对
引言
情绪调节最早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而中学生其年龄作为成长的黄金阶段,对外界事物与人物都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但是若某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则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相当严重的不利影响。因而则需要对中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监控并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最终对中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一、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特点
当前通过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之间对于抑郁的表达与倾向性方面差别较大,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将不良情绪表达出来的意愿与主动性相对较弱,同时男生采取措施解决负面情绪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少。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更多会采取措施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解决,而男生则很少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女生与男生所受到的社会看法以及社会信息方面不同,同时能够在社交之中表达愤怒、悲观等消极的方式有着较大影响,最终导致在中学时期男生与女生的表达方式与程度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一般来说,男生与女生之间的负面情绪的表达也受到当代文化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对于女生来说在礼仪与情绪表达上更加严格,需要女生在负面情绪表达方式上更加成熟;而对于男生来说,社会上对其约束不大,因而在负面情绪表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稍显稚嫩。
(一)情绪的自主性。
中学生的情绪自主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独立意识日渐增加,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需要,由于新的需要不断出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带来的多种情绪体验。
(三)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四)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
1.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强与弱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3.波动和稳定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与波动性相对的是稳定性,中学生在形成一种看法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
(五)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具有内隐的性质。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二、中学生情绪调节教育策略
(一)树立良好榜样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希望能够独立并挣脱父母的管教进行自我处理事情的阶段,因而,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之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榜样学习氛围。例如,通过让学生们进行轮流管理班级,发现学生的才能,让学生能够充分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表达。另外教师还应该将自身作为良好的榜样,在处理事情之前不骄不躁,对于问题认真思考,采用适合的情绪表达策略将不良情绪进行排除,让学生能够对老师的良好情绪表达和解决方式进行模仿和学习。
(二)加强对中学生不良情绪的“监控”与排解力度
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情绪上的困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人际交往、家庭是否和睦以及个体认同感不足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感、抑郁感、自卑心理、悔恨状态等种种负面情绪,因而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监控,并且在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之后对其进行排解,在沟通与交流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行排解,在沟通中理解他人的感受并重新认识和评价自身,将不良情绪进行转变。同时在“监控”学生不良情绪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学生将情绪困扰与不良情绪通过倾诉、运动、静默、听音乐等外界手段进行释放与排解。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网址: http://www.jyyjysyzz.cn/qikandaodu/2021/0119/656.html